無公害 菜豆生產技術規范
1、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婁底市三和綠緣高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菜豆無公害生產。
2、產地環境
應符合GB/T18407.1—2001和DB/T274.3—2000的規定。選擇地勢高燥,排灌、運輸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田塊建棚。
3、生產管理技術
3.1栽培季節
1月中、下旬—2月上旬播種,2月下旬移栽,4月底—5月初開始采收。
3.2品種選擇
選擇耐低溫、弱光,結莢節位底,產量高,抗病性、抗逆性、商品性好的優良品種。如老來少、九粒白、架豆王等。
3.3栽培前的準備
① 清潔田園
清除前茬作物的殘枝爛葉及病蟲殘體。
② 大棚消毒
硫磺熏蒸:病蟲害發生不重的大棚,每667㎡用硫磺2—3㎏加敵敵畏0.25㎏,拌鋸末分堆點燃,密閉熏蒸24小時后放風。操作用的工具同時放入室內消毒。
土壤消毒:土傳性病害發生較重的大棚可于6月下旬—7月下旬,每667㎡均勻撒施石灰氮50—100㎏,4—6㎝長的碎麥秸600—1300㎏,深翻20㎝以上起壟。壟高30㎝、寬40—60㎝、壟間距40—50㎝,覆蓋地膜,膜下壟溝灌水至壟肩部,處理20天,要求20㎝土層內溫度達37℃以上,可有效防治根結線蟲及其他土傳病害。此外,還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100配成藥土,每平方米用藥土0.5㎏,撒于地面與土壤混勻。
增施作物秸稈改良土壤:6月下旬至7月下旬,溫室內按種植作物行距開30㎝深,40㎝寬的溝,每667㎡集中往溝內施3000—4000㎏麥秸或玉米秸,50—60㎏碳銨,5—6方雞糞及部分表土培成壟,覆蓋地膜后灌透水,并蓋嚴溫室薄膜,令秸稈發酵,達滅菌、滅蟲、改土效果。
3.4苗期管理
3.4.1苗床準備
在日光溫室、大棚或中小棚中建造苗床,采用營養缽育苗。育苗床應選用無病新土或消毒土壤。土壤處理,采用50%多菌靈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10克/㎡。營養土采用肥沃大田土6份,腐熟圈肥4份,混合過篩后,每立方米營養土加腐熟搗細雞糞15㎏、過磷酸鈣2㎏、草木灰10㎏,或N:P:K(15:15:15)復合肥3㎏,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克,充分混合均勻后堆悶7—10天即可。
3.4.2精選種子
選擇籽粒飽滿,有光澤,無病斑、蟲傷、霉變的種子,播前曬種1—2天,以提高發芽勢和發芽整齊度。
3.4.3浸種催芽
將選好的種子放入25—30℃的溫水中,浸泡2小時,然后催芽。為避免爛種,須采用濕土催芽。在20—25℃條件下,約3天可出芽。
3.4.4播種
待芽長1㎝左右時播種,每缽兩粒,播后覆蓋濕潤細土2㎝。
3.4.5苗床管理
播種后應保持25℃左右的溫度,出苗后白天20—23℃,夜間13—15℃。第一片真葉展開至定植前7—10天,白天20—25℃,夜間15—18℃。定植前7天,白天溫度20℃左右,夜間10℃左右,并控制澆水。
3.4.6壯苗標準
子葉完好,莖粗壯,無病蟲害,具有一對基生葉和一個展開復葉,株高15㎝左右,葉綠色,根系發達。
3.5定植前的準備
定植前施足基肥,一般每667㎡施腐熟有機肥4—5方,N:P:K(15:15:15)復合肥35—50㎏,深翻25㎝,耙細整平后起壟。起壟標準是:大行距70—75㎝,小行距50—55㎝,壟高15—20㎝。
3.6定植
選晴天定植。穴距30㎝,每穴兩株。定植方法可采用:開溝水穩苗栽植,或采用開穴點澆水栽植。
3.7定植后管理
3.7.1前期管理
定植緩苗后,適當控制澆水,并進行中耕,控制莖葉生長,促進根系生長。為促進菜豆花芽分化,白天溫度20—25℃,夜間溫度12—15℃。白天氣溫超過28℃時應及時放風降溫。
3.7.2抽蔓期管理
抽蔓期追施一次速效氮肥,每667㎡追尿素10—15㎏,并結合澆水、中耕。同時葉面噴施保民豐1000—2000倍液,以后每15—20天噴施一次,連噴3—5次。接近開花時要控制澆水。為防止菜豆莖蔓互相纏繞和倒伏,要及時吊繩引蔓。
3.7.3開花結莢期管理
此期間要保持白天氣溫20—27℃,夜間15—18℃,草苫早揭晚蓋,延長見光時間。嫩莢坐住后,結合澆水,每667㎡開淺溝追施N:P:K(15:15:15)復合肥35—40㎏。之后每采收1—2次,追施一次速效肥15—20㎏/667㎡,或速效肥與腐熟人糞尿交替追施。追肥后應及時澆水。
4、采收
果莢停止生長,表現本品種固有色澤,種子尚未明顯膨大為采收適期。
綠色食品 上海青(小白菜)生產技術規范
下一篇: